分卷阅读227(1 / 2)

江楼月 清淮晓色 1287 字 22天前

同时露出了然的神色。

昭宁元年四月,皇帝自玄阳山还京时,带了名女子回宫,这并不是秘密。

皇帝与先帝是至亲父子, 许多秉性极为相似。但与此同时,皇帝又十分明确地排斥着先帝。

他登基后,拒绝住进先帝生前的寝宫, 反而迁居到了前朝议政的清明殿, 殿前议政, 殿后起居。

先帝荒淫,皇帝却连皇后都不肯册立,后宫完全空置。

皇帝将那名女子带回宫时,京中许多目光都注视着礼部的一举一动, 只等着看礼部准备的册封仪式是什么品级。

然而令朝臣们瞠目结舌的是,礼部毫无动静,宫中迟迟没有册封的圣旨降下。

但朝臣们并不会因此掉以轻心。

因为那名女子没有被安置进后宫册为妃嫔, 也没有留在清明殿就近侍奉皇帝, 而是住进了清明殿后不远处的含风殿。

含风殿份属前朝, 而非后宫,且距清明殿极近。

譬如现在,景昀在含风殿中弹琴,琴声随风而走,竟能飘到清明殿附近。

皇帝将景昀迎入含风殿中,自然是因为不方便让她住进后宫。

将一位仙人安排进后宫居所,无品级亦无名分,皇宫内外会传出来什么样的流言可想而知。

皇帝并不想触怒仙人。

但对于朝臣来说,先帝朝大小两位郑昭仪的旧例还近在眼前。

前后两位郑昭仪气焰喧天,她们的权势还仅局限于后宫,先帝不允她们插手朝局,饶是如此,两位昭仪一言便可挑动皇帝杀戮妃嫔、皇子乃至朝臣,令满朝上下战战兢兢。

没有人希望看到一位能够插手前朝的皇帝宠妃出现。

朝臣固然怕死,但若是横竖都是一死,自然要站出来做些什么。

.

桓容下朝后,自觉地等在原地,待朝臣三三两两离去后,跟着皇帝进了御书房。

桓容兢兢业业禀报自己的所作所为,御案前奏折堆叠如山,足有近人高,将坐在御案后的皇帝完全遮住。

他看不见皇帝的神情,自然不能从皇帝的脸色判断对方是否满意,只好硬着头皮禀报。

等桓容说完,已经是口干舌燥,心中打鼓。

奏折小山之后,皇帝淡淡道:“过来。”

桓容一头雾水,走到御案前。

皇帝道:“点上。”

桓容愣了片刻,发现自己面前摆着个炭盆。

现在的天气正值和暖,离烧炭盆还早,桓容摸不着头脑:“烧……烧炭盆?”

虽然弄不明白皇帝的用意,但桓容还是老老实实点起了炭盆。他也是名门子弟,自幼娇生惯养,从没做过这样的活,险些烧着自己的手,心有余悸。

桓容满头大汗,站起身来:“皇上,臣点着了。”

皇帝淡淡嗯了一声:“站远些。”

话音未落,面前奏折小山轰然倒下,无数本烫金封面的奏折纸页翻飞,像是鸟从空中坠落,顷刻间落入了熊熊燃烧的炭盆之中,险些将升腾而起的火焰压熄。

桓容目瞪口呆。

如山般的奏折轰然倾塌,御案后皇帝秀美森寒的面容出现在桓容眼前。

他情不自禁地打了个寒噤。

皇帝在笑。

他的唇角向上扬起,笑容极美,便如画师精心勾勒出的画卷。然而与之相反的是,他的眼底毫无笑意,冰雪般森然。

皇帝微笑道:“忠臣良将,着实可用。”

追随皇帝多年,桓容对皇帝的敬畏从没有半分减弱,但至少他很清楚该怎样应对皇帝无常的喜怒。

于是他深深低下头去:“臣谨为圣上贺。”

.

皇帝离开清明殿,没有理会一些大臣的求见。

不理会代表最后的容忍,却不代表他允许朝臣试图操控自己的意志。

这是最后的机会,不知道有没有聪明人能够领会皇帝的深意。

含风殿中琴声不绝,袅袅飘散。

皇帝自己便极擅琴。

他在庭院中侧耳倾听片刻,发觉琴声距离完美还有极长一段距离。

但很快,他的面色极轻地一变。

皇帝能感受到,随着琴声不绝,皇宫中的灵气流淌似乎隐隐有了变化。

齐国京城位置极好,灵气充裕。皇宫中设有大阵,护卫皇宫之余,也能使得宫中灵气有序流淌,将天地间的灵气吸纳至此,进行补充调节。

然而随着琴声,皇宫中的灵气仿佛海面上生出波澜,开始源源不断朝着含风殿内流淌而去。

皇宫大阵可以自行调节宫中灵气流向,因此方才皇帝并没有察觉到。但皇宫大阵终是人力所建,殿内那位却是真正的仙人。

再这样弹下去,很难说皇宫大阵能够维持到几时。

皇帝微一思忖,终究不能坐视不理。

他袖底一动,那颗淡金色的珠子落入手心,举步向前来到阶下,轻声道:“我欲求见仙子,不知可否入殿。”

皇帝的声音极轻,殿外阶下侍立的宫人毫无所觉,但皇帝知道景昀一定能听清。

殿内琴声戛然而止。

“皇上,请进。”

天地间灵